最近,“10元以下的牙膏都去哪了”话题引起热议。在笔者看来,牙膏主流消费价格的范围上抬,更多是市场选择和消费升级的结果,体现出人们对口腔健康的日益重视,而花了钱的人平价牙膏的关注,则体现了人们对市面上部分牙膏在宣传功效时夸大其词的反思。
10元以下的牙膏真的消失了吗?其实并没有。更真实的现状是,平价牙膏在线上、线下销售渠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。在电子商务平台,平价牙膏比比皆是,在超市货架上却难觅踪迹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,在消费升级趋势下,市场主流产品价位已抬升至10元到30元区间;另一方面,由于平价牙膏利润微薄,负担不起线下超市等渠道的费用,部分平价牙膏生产企业经营遇到困境,有的只能屈居酒店洗漱用品批发商业市场,有些甚至走到了破产拍卖的境地。
平价牙膏淡出主流视线,大概率是市场淘汰的结果。牙膏虽是生活必需品,但均摊到每个人头上,消费量非常有限,属于价格不那么敏感的消费品之一。在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的当下,消费者更愿意为健康埋单,让牙齿更美白、口腔更清新。商家也看准消费者心理,更倾向于生产、推销利润高的产品,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中寻求更高的收益。
不过,“10元以下的牙膏都去哪了”话题仍然引发广泛共鸣,更多是基于消费者普遍的困惑:我为高价牙膏花了钱,但“疗效”明显不像广告说的那么好,商家豪言“7天美白”之类的噱头颇有点“智商税”的味道。有专家这样认为,其实所谓的“功效”牙膏,与普通牙膏并无太大区别。消费者购买高价牙膏,更像是获得一种心理安慰。真相一旦被揭开,消费者顿觉花了冤枉钱,嘴里刷的“高科技”再也不香了。
如今,人们逐渐重视与健康有关的一切,这中间还包括口腔健康。口腔医疗的代价往往颇为不菲,而且口腔健康与多种因素相关,寄希望于某种功能牙膏显然并不现实。商家在广告中却常常有意无意忽略这一点,单纯强调甚至故意夸大牙膏的某种功效,这才是该批评纠正、监管整治的。
据了解,有关部门出台的办法将于12月1日起实施,要求牙膏宣传功效时应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。此举有望为上述牙膏乱象画上句号,还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的权利。